重新定义地理信息产业园
15-10-21
国际性与产业链集大成,将是德清科技新城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两个特色。而在一个充满创业氛围的管委会团队努力下,一贯常见的产业园色彩,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文/陈启临 《3S新闻周刊》2015年第4期 总第66期 2015年6月8日出版
来自政府的地理信息产业园“设计师”
2015年5月6日,“中国—联合国地理信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在德清县科技新城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奠基。包括迄今已召开过两届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层论坛,以及未来更多国内和国际性地理信息行业盛会,将有望在建成后的会议场馆中举办。
这一充满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离不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国际上的积极奔走推荐,当然这背后也有德清科技新城在近6年的建设过程中,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实践。
德清县委常委、科技新城管理委员会主任陈亦平告诉《3S新闻周刊》,德清科技新城之所以要建设一个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科技园区,是因为看到该领域的技术突破至今已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并持续影响和渗透着各行各业,关系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地理信息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陈亦平说,“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朝阳性的产业,未来还会有其更大的成长空间。”因而经历多方考察之后,德清科技新城管委会一致通过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并通过相关企业的集群助力产业的发展。而对于地理信息行业的认识,陈亦平本人其实还有更深的体会。
来自政府的地理信息产业园“设计师”
2012年4月,就任德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的陈亦平开始接触到“地理信息”这个看起来易于理解又隐含着专业背景的名词。在德清县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地理信息企业开始为德清的信息化建设提了帮助,这些陈亦平看在了眼里。
“你会感受到非常实际的效益,很有意义。”谈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德清县的实践应用,陈亦平打开了话匣子,例如就有他津津乐道的关于德清县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地理信息企业参与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以前,拿着施工图纸作业进行管网检测和抢修是最常见的手段。而信息化平台接入以后,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管网GIS,节省了很多外业人力的成本。尽管德清县老城区还面临着许多地下管线管理方面的问题,但目前新城区的建设都会以信息化的手段录入一切施工建设信息,确保依托GIS能实现有效、低成本以及实时的管线管理。
对于这样的案例,陈亦平感同身受,并愿意更深入地了解地理信息产业中的技术和企业,找寻地理信息行业与自身工作中可联系的切合点。很快他发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面向政府对城市管理,还有方方面面针对大众需求的地理信息服务。
陈亦平说:“过去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是‘地理信息’?这个名词不被人所认知,正是因为在过去它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测绘,但现在已经不仅如此了,‘地理信息’已经变得尖端,包括前端领域像商业小卫星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和感知,也包括后端的地图导航和越来越多基于人们地理位置的智能服务。”
而平日里,关注地理信息行业和整个IT科技前沿资讯已经成为陈亦平的习惯,尝试体验各种地图导航产品,以及各种LBS生活服务,也成为他日常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甚至他会像一个用户那样发表对产品挑剔的观点;这些日常中潜移默化的积累,让陈亦平觉得,他开始更清楚地了解园区地理信息企业都是在谈些什么,地理信息产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今年年初,正式就任德清科技新城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陈亦平,在明确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建设方向后,基于过往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他对这一岗位更有信心,甚至于他将在科技新城的工作职责视作是他和管委会团队成员们的一次“创业”。
和地理信息行业同样充满朝阳气息的,陈亦平感慨遇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管委会团队。“我们有一个口号就叫‘我将青春筑新城’!”陈亦平说道,语气就像是一名真正的创业者,“整个过程中我们大胆创新,颠覆了新城建设的一些既有模式,甚至还承担这其中的风险。”
“确确实实,大家能看到在浙江省各地有不少科技新城和产业园区中做得并不是非常成功。”陈亦平如是引出了他的强调,“因此,德清县作为省域范围内政府建设科技新城的一部分,必须要立足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定位,并发挥德清县自身的产业优势,把我们的科技新城设计得更‘清晰’。”
要建立一个真正宜居的地理信息科技新城
经过管委会成员探讨,科技新城最终确立两大建设战略主导产业:一是持续完善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建设,促进地理信息产业链集群,帮助入园的地理信息企业节约成本、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合力推动新市场并最终促进产业整体的再突破;二是建立一个与地理信息行业相关的金融后台,在奠定园区地理信息企业集群的金融服务基础的同时,也迎合前沿的金融市场服务的变化,结合地理信息产业的特色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
陈亦平对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作了展开介绍,该产业园的规划被确定为“一核两翼”的格局。其中“一核”为在产业园的核心区块中,布局地理信息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中心的聚集区;“两翼”分别为遥感测绘装备和北斗导航装备的制造基地。整个招商和建设过程将分三期进行,覆盖从空间数据获取和处理、行业系统研发、到导航位置服务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园的生产结构将逐步升级并变得多元化,进而带动整个园区产值的提高。
在他看来,园区欢迎、同时也需要能够引领行业前沿的国内外地理信息企业、与地理信息行业密切相关的跨界企业,还有更多的创业者们能加入其中,通过发挥集群效益,创造和产出更大的地理信息价值。
目前,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已有63家地理信息企业和一些来自国内外的地理信息相关科研机构入驻。从去年开始,产业园入户税金达到了5000千万人民币,覆盖产值已达到2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0亿。
相对于地处北京的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的“北园”,德清科技新城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作为“南园”在诞生之初并不受到行业内的认可,但一切仍然在有条不紊尝试、突破、前行,所以一路走来,陈亦平了解也亲自见证了园区发展的不易。
但要想在德清科技新城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在国内和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理信息产业园,路还很长,挑战也有不少。陈亦平表示,德清有自己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区位优势,但仍然面临着人才聚集、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德清科技新城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正在通过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后台的优化配置,实现德清与周边城市包括上海、苏州,母城湖州以及浙江省域内更多城市建立有关的金融和人才信息共享系统,从而进一步降低大城市人才来德清工作、生活的门槛,消除人们的顾虑。
而人居方面,则有更系统的新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案,让来到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能在此工作、生活、甚至在这个城市哺育下一代。这正如陈亦平所强调的,“新城必须要创造可居、可业、可游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德清科技新城,才能保证长久、长青地发展下去。
《3S新闻周刊》: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建立,源于哪些契机?
陈亦平:浙江省政府在省域范围内倡导科技新城的建设,德清科技新城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在2009年开始规划,而建设实施是在2012年5月。科技新城在省里很多,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很多科技新城聚焦的领域并不清晰。
我们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来布局科技新城的建设,客观而言,地理信息产业这几年的发展颇具潜力,而这样的布局定位,我们认为也是非常清晰的。
2014年,我们又迎来又一个契机。根据省政府研究室关于做好全省特色小镇上报工作的要求,德清县积极主动申报在产业园内打造地理信息小镇,以地理信息产业为核心,以签约落户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建设具有鲜明科技特征的新区域。
《3S新闻周刊》:德清科技新城重点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在您看来这个城市有哪些自有的优势?
陈亦平:从地理空间区位因素来看,德清县相当于其周边大城市的一个卫星城。对德清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我们有较低的土地成本,这是大城市所不具备的,并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本。
更重要还有政策的导向,随着德清科技新城内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不断发展,省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无论在资金和土地指标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省政府领导也曾表示,省内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就以德清为中心,其他地区将不再开辟其他地理信息产业园以避免重复建设。
从自然和社会条件来看,客观而言德清县平原、丘陵、高山、溪流、农耕地等多样化的地貌,有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践,例如地理信息企业可采集更丰富的数据样本,进行试验性数据分析。另外我们依托县内临航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优势,这为我们重点要发展的遥感测绘及北斗导航相关装备的制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工业基础。
《 3S新闻周刊》:园区内将建设一个永久的国际性地理信息论坛的会址,这对产业园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亦平: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层论坛的永久会址落户德清科技新城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最直接的影响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广告效应,会有更多的人和相关企业了解我们、加入我们。
除了形成一个地理信息行业和企业的集群之外,我们也在思考今后通过举办更多有关地理信息行业的产品、技术、服务的展览和国际性会议,从而更好地促进行业和企业间的交流,并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向外围市场扩散。
《3S新闻周刊》:产业园在企业招商和管理过程中,您觉得存在哪些问题或困难?又该如何解决?
陈亦平:过去至今时间的里,我们通过国家地理信息局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的推荐,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进行招商。
但我认为无论是招商还是园区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与合作,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信任的关系。一是企业对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的信任,二是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对园区来说这就能实现“以商引商”。如果没有信任就算大家聚到了一起,也做不出什么成绩。
《3S新闻周刊》:作为一个贴有国际化标签的产业园区,你们在海外企业招商方面是否有正在推进的计划?
陈亦平:是的,并行于对国内企业的招商,我们也在加强和国际地理信息行业的接触。现阶段,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引荐,我们和联合国的有关专家,和欧洲、美洲、非洲等一些国家的测绘局单位的领导进行过多次交流,内容涉及海外地理信息企业招商、人才引进和国际市场拓展等。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项目是关于建立一个中欧合作的地理信息实验室,基于双方国家(地区)的企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在未来进行更多合作与研究。
《3S新闻周刊》:您认为地理信息产业园最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价值和效益?
陈亦平:企业集群势必带来合作上的优势。而更重要的其实在于地理信息产业的整个市场化进程方面,这一点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行业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例如北斗导航,过去我们看到国家政策推进融合北斗导航的GNSS设备在“两客一危”等领域的强制性应用,但地理信息技术仅靠国家投资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它必须要有市场化的推动,市场会检验你的技术和产品是否管用,并真正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另外,还有国内高分遥感影像的保密限制,以及GIS应用更多面向政府和央企采购,都说明了我们的地理信息行业市场化做得还不够。
对我们地理信息产业园来说,最近我们做了一个事情,是在县内建立4座兼容北斗信号的CORS站,我们鼓励地理相关企业针对民用市场进行相关的研究等等。所以我想说的是,产业园的一个主要目标,正是要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让企业更“自力更生”地生存发展下去。
《3S新闻周刊》:作为产业园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您是怎样看待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前景的?
陈亦平:看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我认为着眼点应该放在关注整个产业链,包括向上和向下来拉长整个产业链。比如看商业遥感卫星,向上既能看到微小卫星和高分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向下则关注如何基于遥感影像做了那些实际应用。整个地理信息产业链条将是一个能持续向两端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也正是要以这样的视野看待园区的建设,这样其实就能发现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在跟BAT等互联网大佬们进行交流,以更长远的目光去对接地理信息的市场,并像这样不断去思考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接下来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上一篇:我们期待一个什么样的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