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人要勇当智慧城市建设主人翁
17-04-17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访谈
立实
测绘人和智慧城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和具体成果,离开测绘地理信息就无法建成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给测绘地理信息带来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为测绘人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也给测绘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时空数据采集范围更广,难度更大,精度要求更高,时间要求更为紧迫。
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并从智慧城市概念、发展历程及实际意义出发,阐述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状况、主要特点,以及智慧城市时代测绘人的使命和工作方向。
记者:作为测绘专家,您怎么看待智慧城市与测绘人的关系?
李德仁:测绘人一直是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建设的生力军。目前,中国已经有600多个数字城市往智慧城市方向发展。智慧城市无疑给测绘人开拓了一个很大的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但有些人认为,智慧城市主要讲传感器,与测绘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一旦装上传感器,传感器获取的位置、时间信息,以及将众多传感器连在一起所形成的有用信息,同时也是测绘的时空基准。智慧城市要求测绘把基准从二维、三维上升到四维,在处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地下探测手段所采集的数据时,要求测绘人对数据加工的过程更智能化、更快速化。
因此,在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中,测绘人在完成数据采集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包括处理、维护、分析、服务等一连串工作,否则不能实现智能化。测绘人要把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作为本职工作和肩负的责任,而不是只停留在原有的传统工作方式上。如果不主动学习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可能就要被时代淘汰。测绘人要勇敢地走出来,学会处理大数据,勇当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人翁!
记者:从专业技术角度讲,测绘人应该为智慧城市建设做哪些工作?
李德仁:测绘人要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建设做更高难度的工作,包括对原有工作的创新、后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我结合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
测绘人在传统测绘领域主要提供地图服务,现在已经从做地图服务转型到为各行各业、社会公众提供实时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原来的地图服务时效性较弱,比如原先在地图上表示鄱阳湖,就画一个湖面,然后标出枯水线和丰水线就可以了。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现在要求做到实时、动态地反映鄱阳湖是丰水期还是枯水期。我们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和最新的卫星数据,就能得到地表的实时信息,从而把测图的过程变成了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最终做到实时、自动、高精度地进行精细变化的检测和决策分析。
要把传统测量手段和传感器测量手段结合起来。我们把成千上万的摄像头的位置标识出来,确定位置,获取视频数据后,就可在静态数据上做实时动态变化的监测,如城市的环境监测、安全检测。同样也可以做人体的健康监测。如今,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体征参数信息。我在作报告过程中,戴着人体健康传感器,它就会自动测量我的血压变化,当血压测量值超出正常范围,它就会及时提示血压异常,必须停止做报告。华罗庚院士就是在作报告的过程中发生脑溢血,还有周开达院士在北京院士大会上也是脑溢血突发。如果用实时监控器进行监控,就可以预防此类不幸事件发生。
现在很多行业的人都在做类似的工作,测绘行业要紧跟形势发展,把小测绘慢慢向大测绘、智慧测绘转移,主动参与学科交叉,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难点。
记者: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有什么关系?
李德仁: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而且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可以支撑信息服务,由互联网资源的变迁可以看出,云计算发展趋势是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与测绘人关系密切的就是遥感云和位置云。遥感云可以将海量遥感数据、复杂的遥感处理与分析方法集成到远程云计算平台中,用户无需搭建专用环境,只需要选择数据和算法后,即可获取最终结果。位置云可以将手机接收到的导航卫星信号与其他定位相关的传感器信息传输到云计算中心,通过实时解算,实现室内外高精度的手机连续位置定位和实时导航。
记者:如何理解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李德仁:从全球多年来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来看,用卫星导航定位和遥感技术获取的大数据来回答地理科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收效甚微。比如,北京城市规模多大才合理,大城市为何会出现雾霾现象,都难以科学回答。超大城市发展的规模、结构、如何布局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一个地理学家能通过大数据,有理论依据和说服力地挖掘出其中的规则来。
再比如农村城镇化问题。农民的生活必需品都可以自给自足,他们不喜欢住楼房,感觉没有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城市内建了大批楼房,让农民去住,他们却不愿意,就有了“鬼城”“空城”。这个问题说明,农村城镇化问题不能通过大数据挖掘找到其内在的规律。欧洲的城镇化不同于中国,他们的城市人在郊区买地种菜,享受田园生活。国内也有城市开始尝试相同的道路,比如武汉。城镇化走什么路,不是个别人能决定的,要从历史到现在去寻找规律,发现可行之路。
我们这个行业不缺少地理信息科学家,缺少信息地理科学家。用信息理论和大数据理论来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科学的本源。
记者:请您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智慧城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个展望。
李德仁:主要有5点:第一,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第二,智慧城市对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智慧管理和大众智能服务具有重要作用,能使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第三,实现智慧城市需要建设更加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各种智慧应用能够用得好、用得起;第四,智慧城市的大数据问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抓好技术创新和攻关研究,包括室内外三维建模和导航定位,遥感数据和视频数据的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这样才能拉动数字服务产业发展,更好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各种智慧应用;第五,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成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组织实施。
(中国测绘报2017年4月14日第一版)
上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