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英文为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微观装备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引自“百度百科”),逐渐地,“创客”就特指那些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而作为“创客”回报的本身是一种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快乐,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回报。进而,“创客”形成了一种现象、一种信仰,可称之为“创客运动”。
从总体上讲,创客是物质高度丰富、科技高度发达、市场高度成熟的产物。“悠闲是文明的摇篮”,创意、创新通常是在生活悠闲下或“玩”的心态下才能产生,至少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是这样的,当然也不乏“穷”创客。这样,“创客”或创客现象、创客运动在像MIT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那里有悠闲的学生、老师,大量的创新基金和天使投资等。然而,人们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中国自古就有“知足常乐”之人群或境界,进而只要摆脱物质的束缚,具有梦想、使命感的人就具备“创客”的基因。在这个意义上,创客是一种信仰,正如古时的“侠客”。
创客不仅仅只有想法,而且要把有创意的样品、产品做出来。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为创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现代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等都是创客所必不可少的。开源软件、3D打印、通讯网络、丰富的标准件与传感器都是创客桌上的“菜”。市场经济无疑是创客运动的重要推手,个性化的需求是创意的源泉,大量的创新基金、风险投资给创客以全身心投入创意、创造的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创客的重要保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潮流或运动,“创客”一词越来越抢眼,被广泛地用来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对于国家来说,时下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引擎,又是重振国人智慧的利剑,无可厚非。然而,创业、创新、创客、创客空间大有泛用、滥用之势,甚至有点忽悠钱的成分在里面,又增添了一种新的“浮躁”,有悖于“创客”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慎之又慎了。只有具有信仰意义的“创客”,才能真正地在这股大潮中立足、远航。